手捧玻璃杯
电脑之前一遍一遍刷着网页
偶尔品一丝茶香
是不是就算在冥想
无论CPU的优劣
耐着性子斗一场网游或者单机
难道你还分不出
什么叫宅
怎样是蜗居
 
长体的玻璃杯
高挑纤体 透明妩媚
斜挂暗黄泛青的茶包
随性自在
一颗话梅不小心跌进杯子
之后
甘涩里满是酸的影子
 
喝茶的时候你最在乎什么
种类、多酚、品牌还是喝茶时的心情?
或者像我一样
什么都没想
只是觉得握着杯子 唇瓣迎上去的瞬间
清澈温暖
 
冲一杯果汁,有芳香扑鼻的洋溢;泡一杯香茗,有古朴清淡的典雅;煮一壶咖啡,更有金属厚重的浓烈.而这一切由水相济而成的作品,都似乎因为一些外在的修饰而不再那么至纯,唯有其本源---水,无色无味,成为了我的最爱,独独地在时空中散发悠远之味,真水无香.
手捧玻璃杯,看淡淡的水蒸气在杯壁凝结.我暗暗的思索,真水无香,其之于科学,文学,乃至人生,都是一样的道理吧.
科学的化境在于对真理的执着,而往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真理,都带着不加修饰的简单之美.从牛顿经典力学的F=ma再到爱因斯坦惊世骇俗的E=mc^2,当我们用四个符号解释关于遗传基因的重组,当霍金用一行字道尽黑洞复杂的变化,我们一次又一次主妇在科学之美之真的同时,也一次次地感叹于科学之易之简.我想这与真水无香的道理是不谋而合的.科学的真谛便是蕴含在不佳修饰的真理当中.所以,我们应将平时看起来所谓科学的"花边"剃去,去领略科学的真水无香.
如今的我们提笔行文,总带着对高分的无尽期冀,故而总揣摩着阅卷人的心思,忐忑难以落笔.即使有人敢于"挥毫泼墨",却也总逃不脱诸如文章格式,文章立意的条条框框,一味的拔高写深.更有甚者,为博阅卷人一"笑",用尽华丽辞藻铺陈修饰,自以为对仗华丽文笔优美,孰不知却在对比之下更显其真情实感的缺乏.
于是,当我们翻开《历史的脸谱》秋雨先生说"构思过度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才难",也更为深刻的理解了冰心老人为何钦点那篇"想妈妈是一种想哭的感觉"为作文比赛第一.文章真人写,真人写真情.平平淡淡无意间的真情流于纸上,佳作便应运而生,《胡同文化》,《想北平》不就是绝妙的代表 真水无香,真文无香,让我们为文章最根本的目的去行文,写出真情,写出真我.
文如斯法,大境界的人更是如斯.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东坡在黄州"侣鱼虾而友麋鹿",这些无一不是真性情之人.哦,还有"平平淡淡便是真"的季羡林老人,那个瓦尔登湖畔行走的梭罗,有何尝不真呢 由此可见,要达到人生的至境,就必须真性处事,这不又是真水无香的道理 
我懂了,真水无香的真谛是与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所相通的,那便是:
不加修饰的真,才是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