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作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一,它的使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李锋,就是当代从事琉璃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对于琉璃这种材质,他是这样理解的:“琉璃与铜、石头或陶瓷不一样之处不仅仅可以爱到表面,而且可以看到内部的空间,并能穿透内在、穿过物的体量看到后面的光影。他的穿透性,其实会给你带来一种哲学命题的思考,看事物不单单看表面,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所谓的本质又是无形的,空灵的,似乎是光赋予的。琉璃的透明,让人仿佛能看到它的呼吸,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文明和艺术在古代与当代的碰撞与交流。”
     与琉璃结缘于十几年前的李锋,说起琉璃的特性时的口气充满了平静的喜爱:“它让你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李锋是利用琉璃来展现他的心境,那么他的琉璃庄园则为他提供了一个重构与设计生活的空间。
      琉璃庄园位于太湖沿岸的浙江古镇南浔,相传公元前493年,范蠡与西施在此地以琉璃作为订情信物海誓山盟,成就了动人的古溇离别,也成就了现在的琉璃庄园。
      李锋是浙南人士,20世纪80年代,李锋在中国美术学院经过四年专业的学习,将兴趣从平面转到立体的造型艺术上来。随后,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南下深圳打天下。“只要我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再苦再累都克服。”最终,事业成功的李锋以琉璃艺术家和文化商人的双重身份,来到南浔,开创了现今的琉璃庄园。李锋成了名副其实的庄园主。
       琉璃庄园内有大型专业的设备可以完成制硅胶模、灌制蜡模、灌制石膏模、脱腊成型、高温铸造、冷模抛光等琉璃制作的全部工序。生产中心不只每年产出价值近千万元的琉璃工艺品,还培养了数百名琉璃技术人员。
       另外庄园内还设有琉璃艺术创作与琉璃发展研究中心。琉璃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负责琉璃产品的开发研究和设计,传承古琉璃文化,提高现代琉璃生产技艺,收集琉璃产业和行业信息,密切关注国内外琉璃产业动态,并且负责对外交流和学术接待工作以及实现与院校艺术家的合作。
      李锋对工艺品和艺术品有着独到的见解:“工艺品很纯粹、很精细,所谓巧夺天工,它可以把技巧发挥到最极致,寻求大众认同,它对技艺的要求几近苛刻。”在琉璃实验室,李锋经常针对产品每一个细节亲自指导,比方说对于一尊琉璃佛像石膏模型的整修,他要求完美到每一个细微之处(关节的转折)、甚至于每一个手指的线条。
      而对于琉璃艺术品,他说:“艺术是个人的,是个性的表达,不用取悦任何人,是思想感受的自我表现。真正好的作品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都能让观者从中获得感受。当然,作品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要肩负时代的责任。艺术品所承载的信息可以是很纯粹的,也可以是很广博的。”在个人创作上,李锋执著于用简单的线条和块面去细细凸显琉璃的特殊材质,进而发挥琉璃轻盈的外表特性来表达深刻内涵。
     《相》和《原》是李峰以单个字命名的琉璃艺术品,让人能感受到琉璃这一“呼吸”艺术的神秘和独特之处。作品《相》,意在表达万物生相,相内皆有品,品由心生,澄澈之相犹如内品,无欲无态,表里如一。作品《原》所要表现的是人们穿越清明去追逐生命混沌的洪流,却发现无极之始仅仅是“原”。
      除了琉璃生产与创作,李锋也致力于收藏。如今他用自己三分之一的藏品建立了一座古琉璃博物馆。在这个目前国内古琉璃艺术品收藏最齐全的博物馆中,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唐宋元明到清代的每一件琉璃珍品,都丰富地展现了中国琉璃的悠久渊源。建立博物馆,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思考,同时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李锋的琉璃艺术创作。
      很少人会把琉璃作为文化或是思想的载体来看待,但李锋却恰恰是这少部分之一。在琉璃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上,李锋和他的琉璃庄园一直是处于主动向前的状态,但他和它的心境却是平实淡定的。
      李锋说:“平静比开心更重要,看着落日的时候感觉无比美好,甚至会看晚霞直到天黑,落日的时候是自己最平静的时候,不需要茶,不需要陪衬,也不用在特定的环境里,可能就在田埂上,在草堆边,在山头,享受那一刻平凡的宁静和美丽。
      在琉璃庄园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工厂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如果离开了文化的浸润与包裹,这里的一切都将显得苍白和乏味。在这里,文化不再是工业生产的衍生物或是人为贴附上去的一件装饰品,相反,文化是琉璃艺术品制作的生命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