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玻璃器皿玻璃是在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的,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就能够制作出不同颜色的玻璃珠。
 
   最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就开始掌握了玻璃制作技术。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鉴定,得出的结论是:其组成大多属BaO-PbO-SiO2系统,这与埃及人制造的Na2O-CaO-SiO2系统玻璃是不同的,因此有铅玻璃创始于中国的说法。
 
    汉代乐府中,有一首朴实感人的民歌叫《陌上桑》,它在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时说:“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有人说,这种用作耳饰的“明月珠”即玻璃。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时的玻璃是从国外传来的,但经考古人员考证说明,中国玻璃生产技术有着自己的渊源,这已被近年来的大量考古材料所证实。
 
   中国玻璃瓶器皿的发明,与青铜治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治炼温度在1080°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他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治炼温度在1200°。在治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浸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古代中国人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